《实况转播》到底火到什么程度,2020年的一场淘宝“双11”预售就告诉了答案。两大头部主播“双11”预售第一晚,近70亿元的销售额让我们看清了直播的潜力。但是,保险业直播却牵扯甚广,隐含着巨大的风险,监管部门对此一向谨慎,10月28日更是直言——金融“直播营销”存在风险隐患。
保险直播乱象不少
当今世界,一切都是实况转播,保险机构悄然加入实况转播潮流,成为保险业营销宣传的新模式。在不久前支付宝公司举办的“818理财节”上,来自6家保险公司的30位保险主播及近百名资深保险规划师开展了超过60场网络直播,在线解答保险投保的问题。众安保险也于近日发出“英雄帖”,开出百万年薪招募保险业的“薇娅、李佳琦”,希望将直播的娱乐性与金融的专业合规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专业易懂的金融科普服务。
蓬勃发展背后,一个“乱”字始终贯穿整个保险直播业。
一些科技公司、咨询公司、文化媒体公司等业外机构未取得保险中介就业资格,开设短视频转播平台账户进行转播营销。例如,播音员在现场直播中建议消费者进行收费咨询,一对一定制个性化的保险方案,包价为9.9元、19.9元、68元,有些甚至达到一千元。一时间,似乎人人都是“保险大咖”,消费者不知到底该听谁的建议。
不仅如此,以往的一些“花式宣传”又在保险直播营销中重现。很多直播、短视频只谈到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分红收益等好的一面,排除责任、健康告知、分红收益的不确定等却故意不告知消费者;在直播中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如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词语,诱导消费者进行冲动消费;有些直播由于限制时间过长,删去一些关键信息,仅用“首月2元,最高600万元”等信息大肆炒作,故意隐瞒保费逐月增长的事实,限制产品的销售范围;许多主播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如宣称“过去病史不用申报”“生病就可以买”等,为消费者理赔埋下隐患等。
还有一些违规操作令人“应接不暇”。许多直播节目存在违规承诺收益的问题,如混淆保险产品与其他银行理财产品的区别,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虚假信息;大量主播以折扣、送红包、抽奖等手段向消费者宣传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好处;借助热点事件炒作进行虚假营销等。
汇保网会细数六大风险
十月二十八日,汇保网会发布了《关于防范理财直播营销相关风险的提示》(下称《风险提示》),指出自直播带货这一新媒体购物形式出现以来,就受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其中,一些与金融产品相关的生活营销行为存在风险。
具体来看,《风险提示》点出了金融直播的六大问题——
一是无资质主体“鱼目混珠”。因对直播平台开设账号基本没有门槛限制,一些无资质主体擅自进行直播金融产品营销,涉嫌非法或超范围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活动。甚至有所谓的“科技公司”“咨询公司”以投资虚拟货币、外汇、网络理财为名进行诈骗。还有直播平台为吸引用户,承诺在平台充值后有高额收益并可随时提现,存在异化为非法集资的风险。
二是直播平台信息设置混乱。一些现场广播平台信息设置混乱,没有明确显示阶段、贷款等金融产品的实际供应商的金融产品,如舞台、贷款等金融产品,平台用户可能会受到市场营销环境的驱动,主要不清楚的情况下风险不清楚。
三是非专业人士误导或欺骗。有些并不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士自我包装为“理财专家”“保险专家”,对金融产品进行不当解读、不当类比。加上直播平台受众面广,财务知识薄弱,防范风险能力差的用户容易被误导和欺骗。
四是虚假或夸大宣传。一些直播营销为博取眼球,对借贷产品、保险产品、理财产品等做了夸大宣传,噱头宣传:如“最快x分钟放款”“最长免息xx天”“免息一次”“首月只需几元,最高能保证几百万”“限时限时”等,但实际上大多数消费者都很难满足广告宣称的免息条件、贷款条件或产品销售范围,也就是“免息不免费”,也就是隐性保费逐月递增等。
五是偷换概念、简单比价。一些实况营销广告以借万元要付的日利息强调利息低,容易引起消费者对借钱成本的误解,但实际的综合年息水平却相当高。有些只对保险产品价格进行简单的比较,而不详述保险责任,故意隐瞒免责、分红收益不确定等重要信息,甚至曲解保险产品条款,宣称“什么都保”,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误解。
六是信息披露、风险告知不到位。一些即时营销行为没有向消费者充分提示金融产品存在的风险、免责条款等,或者没有以吸引消费者注意的方式对权利义务、风险等级等重要信息作出说明,导致消费者购买不合适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使消费者产生购买冲动。
三招擦亮眼睛
简单的一场“保险直播秀”,或许仅仅是一种创新形式,但“带货人”的专业性及其对产品理解的深度、讲解的准确性,对于规范销售至关重要。而这些创新的形式,往往也会成为潜在的风险源头。汇保网会提醒,消费者可从三方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一是辨明直播主体资质。当前,直播营销大多是以流量为导向,在吸引消费者兴趣之后,通过直播提供购买链接或线下引流,促使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
在消费者有意购买时,要弄清发布市场广告、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主体,要注意相应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或人员是否具有从业资格,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及渠道。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要在正规金融机构销售渠道之外的网页上随意提供个人的重要财务信息,以免上当受骗或泄露个人信息。
二是看清直播内容。金融营销在现场直播场景下,由于现场直播时间的限制和消费者中途观看等原因信息公开不足,消费者信息的获取不完整等情况很容易发生。建议合理处理现场直播营销行为,在购买前充分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信息,如贷款产品的收费标准、实际年利率、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责任、收费要求、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风险等,确立量入的消费观,坚持科学合理的投资观。警惕金融转播营销中信息披露不足、风险提示不足、保险书没有风险、保险收益等销售误解问题,避免侵犯自己的权益。
三是了解金融消费或投资的风险。
金融产品与普通商品不同,一般需要根据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目的介绍,但在直播货物模式下无法有效识别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无法一对一充分沟通。大众应该理性、清醒地认识这一点,不要因直播营销所营造的氛围而盲目消费或冲动投资,在了解了合同内容、利率标准、免责条款、风险等级等重要信息后,谨慎评估自己是否可以接受或接受,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